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红砖 | 特稿】晓媛,小圆

徐安琪 红砖美术馆
2024-09-07

胡晓媛

《送不出的信物》

2005-2006


当个性的凌厉叠加上情感的纠葛,欲言又止的叙述似乎是艺术家胡晓媛的创作线索。2007年,她作为中国迄今为止首位被邀请的女性艺术家参加卡塞尔文献展(Documenta Kassel),呈现装置《送不出的信物》(A Keepsake I cannot Give Away,2005-2006)。支架上,作品略微倾斜地仰向观众,由数件仍扣在手绷上的白绫组成,以艺术家的发丝为线,绣出“双鱼戏水”、“蝶恋花”等传统女工题材。然而,这并非作品的全部。穿插于此的是艺术家对自己身体的描绘,有染着指甲的纤纤细指,也有好像欲言又止的红唇,有直白,也有突兀。在此对比下,看似通俗的题材被艺术家赋予了决绝的个人色彩,它们不再是文化中人人共享的素材,而是艺术家私人叙述中的线索。

 

这件作品将作为新锐年轻艺术家的胡晓媛呈现在国际舞台,以干干净净的身份,遗世而独立。1977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她,个性中的凌厉并非带有侵略性的单刀直入,而是平静中对模棱两可的排斥。

 


胡晓媛

《送不出的信物》(局部)

2005-2006


清白的叙述中,艺术家的作品从不拖泥带水,却也并非排斥矛盾。如《送不出的信物》,在穿针引线中,作品始于她,终于她。当胡晓媛将私人体验开诚布公,某种程度上,她为这件作品赋予了“公共赠与”的性质,却也同时令其成为他人无法承接的纪念品——正如作品其名。胡晓媛曾表示,“我所表达的‘送不出去’的含义就是我内在的、无法被外界所抚慰的情感,它是送不到任何人身边的,只属于也只能属于我自己的。无论是多亲密的人即便他理解也是无法体会的。每个生命都必然是孤独的。”

 

由此,当艺术家通过作品陈列着内心的情感,这种陈列却无法保障情感的传递。前者是观众视觉上的吸收 ,但后者却是心灵上的理解。某种程度上,胡晓媛在自己与观众间刻意地设立了一道屏障。这道屏障正是她对人生沟通之难的体验。固然,这种体验或许是种假想,也或许是种不断自我肯定的“后验”。但在剖析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,艺术家建立了极大的自我意识。她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认知角度的进化,并由此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特的评判体系。不论是公共与私人、集体与个体、或是他人与本我的对立,在多种身份的矛盾中,胡晓媛的作品以艺术家的“理性情感混合体”为出发点,邀请观众参与作品,却从本质上否定这种参与形式的效力。由此,当艺术家曝光自我却抵触解读,她实则为自己“加密”——在给出片段式的叙述时抗拒旁观者的语言组织,既使个体的脆弱一览无余,又同时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强坚不催。

 

胡晓媛

《伐冰渡海》(红砖美术馆展出现场)

2012


这种自我矛盾在胡晓媛的视频作品《伐冰渡海》(2012)中更加强化。作品由三频同时播放的录像构成。当左右频影像分别聚焦面对着汪洋大海的单一人物,中间频却呈现冻结成冰的海岸,形成“人-自然-人”的视觉起伏。细致来看,左频的影像以刻意倒放的形式进行呈现,在嘈杂至几乎随机的鼓点与音律中展开。不断卷土重来的波涛前,只见人物形只影单的舞动,而当人物逐渐走进大海,以剧烈的肢体动作展现情绪的爆发,她/他的动作似乎无法改变海洋的平静与沉默。与此同时,同一人物在海中央的蜷缩姿势成为右频影像的视觉核心。在尖锐刺耳的高频配乐下,人物渐渐舒缓自己的蜷缩姿势,镜头却渐渐后移,从对人物动作的聚焦慢慢放大至海岸线的远景。由此,左右两频影像形成某种倒置。前者暴戾、后者舒缓,前者人物狂踏入海,后者镜头远出而退。然而,这两频形成对立的影像却同时释放着相似的信号:即,在自然的背景下,有种更宏大的力量超越人的存在。这个信号在中间频影像中展现地更加淋漓尽致。当镜头不断旋转,从多角度突显冰层的厚重与夯实,它甄选的近景视角却为观众的观察设限,使其无法逾越镜头来感知外界冰层的绵延。于是,艺术家揭示的“冰山一角”既成为视频中的真实影像,也同时影射着超越视觉的象征含义:人们或许永远无法获得全知。某种程度上,这件作品不禁令人联想起西方艺术史中的祭坛三联画:当三联画往往以神的雄壮或受难为中点,两旁则通常叙述着人类的故事。这些人或具有神力、或为神的肉身本体,亦或普世大众,但最终,正是“人性”与“神性”间的差异在跨越时空的理解中,引发观众对前者的叹息与对后者的信念。

 

这种差异似带有宿命论或悲观主义的情愫,但某种程度上,也源于对艺术家对事实的坦然接受。这种坦荡,或许更扎根于胡晓媛对生活的敏锐感知。她是个细心之人,似时常牵挂于生活的棱角,也因此纯粹而简单。三年前,在Fabien Pacory指导的系列短片《中国艺术的新能量》(A New Energy in Chinese Art)中,胡晓媛梳着丸子头,穿着简单的灰色体恤衫,看起来有些苍白。“我觉得人的反应能力与外界的影响有的时候并不成正比。很多事你太去在意,在接触信息过多的情况下,往往会带来很多负担,”她的话语并无波澜,平铺直叙间透露着艺术家的清醒,“这种负担有的时候源于个人的性格差异,也就是说,对很多事情的敏感度会带来差异化困扰。也许道德有它的高度与角度,但是我还是我的态度,我觉得不要过于执着一个你认为高尚的点,当然你会以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结构,来归属自己的行为。但这就像一把戒尺,这把戒尺应该攥在你自己的手里,而不应该去打别人。它应该打你自己。因为你为自己赋予这样的结构,你认为事物什么样子才是合理或完好的,你就应该更多的用它来训诫自我,而不要把它朝向外部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胡晓媛更多地选用第二人称“你”来指代外界的第三者“他”,即生活中的每一个人。不论有意或无意,她恰恰将多面的世界置于二元观的对立面中——当“他”成为“你”,“你”面对的只有“我”。由此,艺术家的叙述秉承着对个体的尊重,也在生命存在中看到了本体与客体的决然不同。这并非“一人对抗世界”的高谈阔论,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开诚布公。

 

胡晓媛

木/檩No.7》(红砖美术馆展出现场)

2018



胡晓媛

木/檩No.7》(局部)

2018


这种微妙却明晰的二元分割使得胡晓媛的作品是脆弱的。当作品面临的对象是压缩至单一躯壳的大千世界,它们在“你来我往”的双向频道间处理着复杂的多维信息。也因此,胡晓媛的作品有着突出的自我对抗。它的元素彼此相忤,在某种“拧巴”的紧张关系中相克相生。囊括在红砖美术馆展览《仪礼·兆与易》的“木/檩”系列作品正是这样的例子。自2008年起,胡晓媛开始创作一系列以“木”为题的作品。在她的手中,经过处理的木头被薄翼般的生丝所覆盖,但只有当观众走进作品时才能发现,包裹木头的生丝实则绘有木头自身的纹路,令人为的墨迹呈现自然的模样。数个矛盾油然而生——软与硬、深与浅、纤细与粗粝、手工与本性。但引起这些矛盾的并非丝与木质地的差异,而恰恰是它们的层叠关系。某种程度上,物理上的“覆盖”使生丝与木头产生联系,但由此暗示的是不同个体间“接触”带来的摩擦。即便当生丝与木头共享特定的纹路,这种共享却似乎削弱了双方的权效——前者受墨迹沾染,后者被前者掩盖。这种“接触”的对抗呈现着某种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危险递进,暗示着链条中的每个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威胁。

 

“这个世界里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”,胡晓媛阐述道,“想要让别人完全以你的角度学会你的语言。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艺术看似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可以让观看的人产生交流。在我呈现出的东西中,我的意识给了它现有的形象,或者是一种存在方式。但这个方式它一辈子只可能属于我,即便我用语言或文字写的特别具体,或描述的非常准确,我告诉你这个路径是从哪里来的,你怎样走有可能达到那个点。但我也可以很准确的告诉你,你永远没有办法从那样的入口点,通过这条路径,最后达到跟我一样的结果。因为人有着极其清晰的差异,每个人最后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他自己眼中的世界。”

 

某种程度上,“独立环路”的概念与形态似乎贯穿着胡晓媛的作品。几何中,圆实则“正无限多边形”,有无数条半径与直径,也在生活中有着数不尽的形态。但同时,圆也是独立的系统,它圈出自己的领地,即便规格再小,也是无始无终的环路。而在胡晓媛行走的生活中,艺术家本人似是这样的存在。她无意放眼多频道的沟通,却将视野专注于“你我”间的交锋,这是“环”的凝聚;她认识到生命中值得拼搏的事物,却感知某种超越命运的存在,这是“环”的层叠;她维系着与爱人携手向前的亲密关系,却觉察到个体间必不可免的距离,这是“环”的幽闭。由此,环是艺术家《送不出的信物》中刺绣手绷的形状,是《伐冰渡海》中波涛沉静且周而复始的翻滚,也是“木/檩”系列中层层相扣的自然纹路。

 

正是在这样无源无尽的世界中,胡晓媛是孤独的,也是完整的。


文:徐安琪

编辑:杨帆



胡晓媛1977年生于中国哈尔滨,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开始在北京生活,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。


胡晓媛的创作涉及装置、影像、雕塑、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。其作品往往从具体经验中抽离,转而讨论时间、空间和存在等更为抽象的话题,并透露出一种略显清冷又极致敏感的特质。她的近期作品趋向于对意识系统的分析;这些话题与艺术家的内在知识和认识密切相关,如同在同时建构着一个又一个的思维孤岛。


从央美毕业后胡晓媛的作品在国内外展出频繁,如2007年她被邀请参加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,成为中国首位被邀请参展的女性艺术家;2012年她受邀参加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,2014年参加台北双年展等。她更多次参与法国巴黎东京宫、瑞典斯德哥尔摩伯尼尔美术馆、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、美国加州橘郡美术馆、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•范博宁恩美术馆、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、中国上海外滩美术馆、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、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、中国上海民生美术馆、录像局、北京公社、佩斯北京等艺术机构及空间的展览项目。


往期回顾


🔘 这个展览❗️❗️❗️

策展人会带你进入“返魅”与“变易”的情景当中



🔘  危险别靠近❗️

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家安尼施·卡普尔

带你走进咆哮的欲望黑洞,体验另一种宇宙“至黑”



🔘  如果你拥有了各种分身

     你会选择做一名“无名间谍”吗❓


🔘  看艺术家如何叙述个体化的艺术史❓

去构建艺术史的无限可能性


🔘  在“物哀之美”的京都

日本艺术家留下一个似真似幻的梦境印象




正在展出



扫描二维码直达购票链接



 听说~好看的人都会点这里~喵~↘️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红砖美术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